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從默克爾訪華看中德關系

2006年05月25日 09:27

    五月二十三日下午,在上海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陪同下乘坐磁浮列車。 中新社發(fā) 呂毅民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聲明: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wǎng)直接下載使用, 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lián)系。)

  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期三天的中國之行已于昨天結束。此次訪問之所以受到了外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因為中德兩國都是世界大國,也不僅因為這是默克爾上任以來的首次訪華,更與中德關系目前正處于“再造期”有關。國際輿論紛紛將此訪問作為觀察未來德國中國政策走向的風向標,確有其道理。

  默克爾的“中國觀”與施羅德有異

  默克爾的前任施羅德奉行了一條被西方媒體稱為“非常親華”的中國政策。施氏在任期間,訪華成為他每年必修的外交功課。中德關系因此經(jīng)歷了一段堪稱中西關系史上都極為難得的蜜月期。相比之下,默克爾則有明顯區(qū)別。由于其政治派別的右翼屬性,也與其個人成長的特殊歷程有關,早在競選期間,默克爾就對施羅德的中國政策屢屢發(fā)難。這當然有選舉政治的因素,但也基本上反映了默氏的政治傾向。

  當選總理后,默克爾第二天即前往巴黎會晤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不久又去了英國、俄羅斯。美國則去了兩趟。五個常任理事國中,除中國外,默克爾跑了個遍?雌饋恚谀藸柕耐饨粦(zhàn)略布局中,中國的份量明顯低于施羅德時代。

  毫無疑問,一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首要著眼點還是其國家利益。但領導人的個人因素,如性格、經(jīng)歷、價值觀等也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默克爾在與外界打交道時,對宗教、人權等問題的關注程度,遠遠高于其前任施羅德。這從默克爾訪美時發(fā)生的一幕就可以得到說明。這位德國鐵娘子在與布什舉行聯(lián)合記者招待會時,直言不諱地說:“像關塔那摩這樣的機構,不能、也不允許長期存在下去,必須找到對待俘虜?shù)钠渌侄魏屯緩健!睂Υ龢O具好感的美國尚且如此。

  此次訪華,默克爾如何在人權、宗教等問題上向中方表態(tài),早就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從公開的情況下來看,默克爾在此問題上保持了低調。當然,嘴中不說,不等于心中沒有。不過,作為政府首腦,默克爾還是分得清個人信仰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界限的。換個角度來看,默克爾此次訪華時的低調,未嘗不是想通過對某些敏感問題的“模糊處理”,來避免影響中德關系發(fā)展大局的事情發(fā)生?梢灶A計,就默克爾的對華政策而言,在國家利益與個人信仰的雙重變奏中,前者將越來越明顯地遮蔽后者。果真如此,中德關系的發(fā)展還是可以樂觀看待的。(摘自香港文匯報;作者:余永勝;內容有刪節(jié))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