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聞中心|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科 教|時 尚|汽 車
房 產(chǎn)|圖 片|圖片庫|圖片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商城|供稿|產(chǎn)經(jīng)資訊|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科教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專家學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任重而道遠

2005年07月08日 20:53

  中新網(wǎng)蘇州七月八日電(記者周建琳)為期四天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蘇州論壇今天在此間落下帷幕。如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守護好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三百多位專家學者為此共同出謀劃策。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姿,種類異彩紛呈。五十六個民族創(chuàng)造的非物質文化形態(tài),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價值、情感因素和文化意識,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況、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

  此次由中國文化部組織的蘇州論壇,是為了在政府部門和學術界之間搭建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使學術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切實推動保護工作。在本次論壇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依賴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環(huán)境而存在的。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僅是要保護其文化形態(tài),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傳承”。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楊源認為,對于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來說,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應在廣袤的田野,而不是城市和研究所里。楊源介紹說,從一九九五年以來,他們先后深入到苗族、赫哲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收集整理民族服飾。他們拍攝的赫哲族魚皮服制作資料片,以其珍貴性引起國際性關注。

  來自法律界的學者建議,中國政府應專門設立一個機構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因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不是靠轟轟烈烈一陣子,不是權宜之計,是百年大計甚至是千年大計。這個建議得到了與會代表們的一致認同,守護好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幾代人不惜的努力。

  面對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中面臨的幾大問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流失狀況嚴重,后繼乏人;法律法規(guī)建設有待加快;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識有待提高;四是保護機制急需完善等等。與會的專家學者紛紛感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編輯:李淑國】
 


  打印稿件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