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38.cn  

 

李維康、耿其昌:梨園的情

文/曹克佳 方兵

 

有一對夫婦,多年來活躍在京劇舞臺上,他們同年生,同年考入中國戲曲學校(后改為中國戲曲學院),同年畢業(yè),現在的單位都是中國京劇院,在同樣的舞臺上,他們很難得地40多年來用同樣的調門,你一句"怕你一去不回還",我一句"快馬加鞭一夜還",深情款款地配唱著鐵鏡公主和楊四郎,唱著王寶釧和薛平貴……幾十年來,他們合作演出或單獨演出了幾十出大戲,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秦香蓮、陳世美"、"正德皇帝、李鳳姐"、"虞姬"、"諸葛亮"、"楊開慧"、"謝瑤環(huán)"……如此機緣巧合的兩個人,就是李維康和耿其昌。舞臺上,他們一生一旦、珠聯璧合;生活中,他們如影隨形、相濡以沫,共同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體味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酸甜苦辣。歲月雖能夠銷蝕掉許多痕跡,但有些東西卻是歷久彌新,在時間中積淀存留,在李維康和耿其昌的記憶中就保留著許多讓他們無法忘記的細節(jié)。

一句耳語溫暖一生

40多年前,11歲的李維康和耿其昌同年步入中國戲曲學校,同班學藝,兩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馬。李維康聰明伶俐悟性好,扮相俊俏,在二年級時便"小荷露出尖尖角",得到了學校最強師資的全方位培養(yǎng),青衣、花旦、刀馬旦,幾十出戲都得以演出和實踐;傳統戲、現代戲,戲戲出彩兒,尤其是演起青衣更是形美神聚、靈氣十足。李維康不僅業(yè)務上十分出眾,政治覺悟同樣先進,在班里集班長、團支書、生活委員三職于一身,畢業(yè)前還入了黨,而且還參加了北京市"學毛選"先進標兵的代表大會,當時在社會上已是小有名氣。同處一班,也許李維康太過突出,耿其昌就顯得稍許平常,但班里戲目的男女主角卻也都是由兩人擔綱。雖然一直合作,但為人單純的他們,和周圍同學一樣,一心奔著學習、學藝,何況時處年少,也沒有戀愛之想。

俗話說:"樹大風自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年僅18歲的李維康就因過于"突出"、 "先進",與所謂的黑幫劃在一起,整天陪斗,被人貼大字報……不但沒有人理她,有人甚至還惡語相對:"你是黑標兵!修正主義苗子!"從此,李維康被外界孤立了,承受著孤獨、壓抑,一身苦楚無處述說。最讓人膽寒的一次經歷是這樣的,"有一次,在主樓墻根喊嗓子的時候,一塊大磚頭猛然從我眼前掉下來,非常近。我想如果當時它砸到我,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樣子了。就在掉下來之后我馬上一抬頭,4樓的一個小窗戶開著呢,到底是誰這樣狠毒呢?這事后來我也就不追究了。"李維康說自己一直都比較單純,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都存一顆寬容之心。她說"文革"那時候,自己雖然滿腦子都是疑問:"大字報寫的不是事實,怎么會這樣呢?"心里卻也有著一個固執(zhí)的念頭"世道不會老這樣,也許再過幾年就好了"。

一次,"造反派"來揪人,李維康被圈在批斗之列,當時正值七八月份,烈陽毒辣,他們被揪出去在太陽底下曬,挨批斗。耿其昌和幾個常在一起合作演戲的同學,實在看不過去,耿其昌就拿著喇叭為李維康"伸冤":"李維康僅是個學生,不應該連她一起揪出來。"在那樣的境況下,有人肯為自己說話,李維康心存感動。有一次,孤獨的李維康在一個寂靜的角落里看書,深知李維康為人的耿其昌走過去悄悄跟她說:"別害怕,這是他們嫉妒你。"李維康說這句話讓她一生感到溫暖。在那樣孤立、無助的情況下,每個對她好的人她都記住了,當然也記住了耿其昌。

一張紙條緣定終身

隨著李維康的境況有所好轉,與耿其昌的接觸機會更多了。有一次,耿其昌偷偷地給李維康寫了個紙條,大概內容就是希望和她做朋友。正值青春年少,談戀愛也屬人之常情,但李維康當時思來想去還是給耿其昌回了個條兒,上面寫著"要把青春獻事業(yè)"。幾個月過去,耿其昌再給李維康寫了張紙條--"我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李維康對耿其昌一直心存感激且情意真誠,于是這次回復了他一個"特殊位置"。慢慢的,他們彼此用紙條傳遞情感,簡單的方式卻包含著濃濃的純真愛意。

雖是戀愛了,可屬于兩個人共處的時間卻不多。"那時中國京劇團(現中國京劇院)在魏公村那邊,耿其昌所在的北京京劇團(現北京京劇院)在虎坊橋,他每星期中總有一天從南邊趕到西邊去找我,一起談談相互的學習、演出情況和生活。晚上他再趕末班車回來,日子久了,其昌還為此做了一首詩:"久走兩城間,有人把心牽。霞童晚我起,月老早我眠。"

李維康和耿其昌,作為一個戲劇演員,上午要練功、吊嗓子,下午還要學習,晚上就是演出,每周都要演兩到三場,兩個人基本上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時間。

從1967年"特殊位置"的確立到1975年踏入婚姻殿堂,耿其昌形容與李維康戀愛過程為"八年抗戰(zhàn)"。結婚的時候,朋友送了一副玫瑰紅色的窗簾,老師親手為新婚燕爾的他們剪了個大紅喜字兒貼上,挺喜慶、挺顯眼的,由于仍處"文化大革命"后期,由此還挨了"資產階級情調"一批。

一種默契相伴永遠

李維康、耿其昌夫婦雖然各自有各自的藝術特點和代表劇目,但二人一生一旦、珠聯璧合的默契合作更是圈內人和戲迷中齊眉舉案的佳話。李維康和耿其昌11歲就考入中國戲曲學校,一年以后開始去中南海紫光閣、懷仁堂合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人演出一些著名傳統劇目,此后兩人就一直合作至今。

李維康和耿其昌的身材搭配很合適,到了臺上觀眾覺得很"養(yǎng)眼";他們倆的嗓子也一樣,原來都是升F調,后來歲數大點了,就降到F調,到現在50多歲了,就用E調,倆人的調門一只能很好地配到一起,要是其中一個降了調,另一個沒降,觀眾聽起來就不舒服了。"我們倆合作中也許有著諸多的巧合,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藝術觀點一致,都十分尊重傳統,同時又能創(chuàng)新。"耿其昌認為倆人的創(chuàng)作道路和對京劇表演事業(yè)的信念相同,舞臺默契由此而生。耿其昌說,同樣唱京劇的夫妻搭檔也有好幾對,有的是花臉配青衣,有的是武生配花旦,像他們這樣一生一旦幾十年同臺合作演出的例子還真少見。最近,先是耿其昌發(fā)現自己降了半個調門,過了沒多久,沒想到李維康也降下來了半個調門,這真是"夫唱婦隨"了,看來,他們真要一生一世天衣無縫地配唱下去了。

再說說他們之間更多的相同點--兩個人都"師從百家",在中國戲曲學校都曾師承過十幾位富連成和老中華戲校的老一輩藝術家的傳藝,系統扎實地學了8年的的基本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yè)后又都沒再"拜師",而是繼續(xù)"師從百家",向當時的戲劇前輩和名家討教學習,一個是熔梅、程、張于一爐,一個是兼容余、譚、馬、奚派各家之長;兩個人對京劇藝術都癡心不改,很多原先唱京劇的人紛紛改行,名利雙收,但他們對此都極其淡然;兩個人都愿意嘗試一些新的東西,如李維康嘗試使用過西洋電聲樂以及編鐘、塤、古箏、琵琶等傳統民樂器為京劇唱段伴奏。兩人倡導拍攝過京劇MTV,耿其昌還主演過京劇電視劇藝術片《瘦馬御史》,在第3節(jié)京劇節(jié)上獲得了金獎,李維康也因成功演繹了電視劇《四世同堂》里"韻梅"一角而榮獲金鷹獎最佳女主角。他們說,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弘揚民作傳統藝術,是賦予古老的京劇新的藝術生命的一種大膽嘗試。

在舞臺上,他們是一對默契的搭襠,生活中,他們是一對知心愛人。

30年來,李維康和耿其昌一直是如影相隨,患難與共。1995年,李維康動了一場大手術,耿其昌一直陪守在妻子身邊。日常生活里,耿其昌處處體現了作為丈夫的細心與關愛:出門上車來攙扶,超市購物把袋提。 談到夫妻相處之道,他們說他們實行的是比較前衛(wèi)的AA制--工資放在一起供日常之用;演出費公平分配,一人一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金庫;如果要添置什么東西,就一人出一半費用。耿其昌解釋說:"其實,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受了什么西方思想的影響而'西化'了,而是真的沒有時間為了生活瑣事浪費精力,比如1984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是我和維康演出最為繁忙的一段時期之一,那時維康任京劇二團的團長,帶領劇團常年在全國各地演出,最多時我們一年能演出150場左右;團里80多人,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花時間打理。所以我們實行的AA制生活目的是是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到事業(yè)上,抓緊時間為觀眾獻上更精彩的劇目,為京劇振興多出一把力。"

李維康說:"耿其昌為人誠實得都有點憨了,但我就是欣賞他的老實,孝順,清清白白,藝如其人。我們倆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相互支持對方,為了事業(yè)都不扯對方的后腿的結果。當然誰的生活都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付出才能有得到,人們常說舍得舍得,不舍就不得。"

無論是舞臺搭襠,還是生活伴侶,李維康和耿其昌都是令人羨慕的,他們還有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女兒。畢業(yè)于北大的女兒,現供職于一家大型金融公司,難得的是在這樣一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女兒保持了一顆純凈、賢良、忍讓的心,事事與人為善,從不與人一爭短長,這也是李維康、耿其昌除了京劇藝術成就,在為人父母的又一人生安慰。


(此稿系本刊獨家專訪,如蒙刊載請署名出處)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